文:韦志中
古代文献《鹖冠子》曾载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
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未发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所以大家认为我的医术高明。
我是一个心理咨询的工作者,在长达十年的心理咨询职业生涯中,看到一些现象。
许多人并不一定需要心理治疗,但却是需要心理教育的。他们的所谓的心理问题,原本就是一个人所要面对的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只是需要知道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以求达到更好的应对。是的,他们并不一定需要去见心理医生,但却需要在某一个下午去参加一个团体心理咨询活动。
当我面对一些心理疾病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也经常为他们当初没有做好预防工作,而感到惋惜。我在心里无数次地问自己,这些人导致的今天的心理症状是不是可以在当初得到预防。最初的时候我思考这个问题之后,就会把问题扩大化,找到的理由是这个社会大潮流就是这样,我一个心理咨询工作者根本没有办法逆潮流。心理咨询学在发展,我也在成长,在做了一些尝试之后,我开始改变当初的思维方式。我发现我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
心理教育与心理预防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一个核心目标之一,而要达到这个和新目标的实现,就需要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去完成。
对于团体心理咨询人们还存在一些误区,以为就是一些严重的心理患者有一个或者几个心理医生带领,组成小组进行集体心理咨询就是团体心理咨询。实际上这只是团体心理咨询一个层面。
我本人在本土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实践的过程中,就发现实际上可以把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分成三种团体操作模式的,《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实践》一书中也是这样描述的。第一种团体模式是心理教育与心理预防;第二种是团体操作模式是心理咨询与心灵成长;第三种团体操作模式是心理治疗与危机干预。三种模式针对的人群、团体开展时间长短、导师所具备的理论和技术能力范围、团体所实现的总目标都有一些具体的区别。
在团体心理咨询过程中,团体成员可以透过三种途径实现自我团体目标。第一种是导师的经验分享与表
达,就是导师在团体带领过程中把自己关于这次团体主题的过去经验描述出来;第二种是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团体心理咨询假设每个人都是需要成长和进步的人,同样也假设每个人都是另外一些人的老师,也一样可以帮助别人成长。当成员之间的真诚、温暖等要素出现的时候,相互的促进所带来的团体效果可能比第一种还要大;第三种是参与体验,团体心理咨询中的每个团体成员都能真实地知道自己在什么样的物理空间中,都能真实地觉察到身边的人际动力,都能真实地看到自己的心理空间内部的变化过程,团体目标的实现就变得轻而易举起来。当上面三种此时此地效果出现的时候,任何大道理在团体中都会成为真理,反之任何真理都将成为一文不值的大道理,听起来还好,过后和我没有关系。
所以,团体心理咨询不是一个讲座,不是一次安排周密的活动那么简单。对导师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以及团体动力学的理论都有一些要求,不光是了解还需要能够具体成为围绕目标实现的技术,并且在操作中能够把握动力方向。